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裡,「內捲」成為了汽車產業的主基調。
在內需不足、產能過剩的雙重壓力下,價格戰的硝煙充斥著整個市場,汽車業以價換量的門羅幣交易打法成為了一種新常態。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汽車製造業完成營業收入90,663.5億元,年增11.2%;同期汽車製造業完成營業收入90,663.5億元,年增率僅2.9%。
車企的利潤空間被壓縮,其實也是汽車業從高速成長轉向高品質成長必然經歷的陣痛期。但隻有那些能度過這段艱難時光的車企,才能享受到後續資源再分配帶來的市佔率集中的紅利。
為此,車企們也是奇招頻出,花式行銷、差異化產品定位、商業模式創新等各類招式屢見不鮮,但無論何種招式除了要解決眼前因內捲帶來的利潤削減乃至生存困境問題,還要能保證企業能在下一個時代保持核心競爭力。
在這樣的現實情況驅使下,擁抱智慧化成為了車企們的共識。
無論是以比亞迪、吉利為代表的老牌車廠,或是「蔚小理」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們,抑或是華為、小米等躬身入局造車的pi幣上主網科技巨頭,在過去一年爭相發布的新車都在自動駕駛、智慧座艙等智慧化配置方麵均有明顯提升。
工業與資訊化部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新車銷售佔比達42.4%,比去年同期成長近10個百分點。另外,近期,極狐、深藍汽車、阿維塔、長安汽車、寶馬、梅賽德斯-奔馳、智己以及埃安旗下的昊鉑品牌都獲得了L3級自動駕駛的測試牌照,預示著汽車智能化競爭會進一步加速。
但機會與風險往往是一對雙生子,汽車智能化為整個產業帶來的新成長引擎的同時,也帶來了龐大的資料安全問題。隨著消費者安全意識覺醒,資料安全已然成為了當前車企的標配,華為更是喊出了「隱私是最大的豪華」。整個產業加強資料安全建設,智慧汽車發展才能避免建立在危牆之下。